一直想替河南的孩子说句话叁鑫策略。
在黄土地与钢筋混凝土的交界处,河南的年轻人扛着全国最高的高考报名人数,却在最贫瘠的教育资源中苦苦挣扎。2025年136万考生再次刷新“地狱级高考”的纪录,但每个数字背后,都是制度性不公书写的血泪史。
一、高校荒漠:先天畸形的教育版图
当北京拥有34所“双一流”高校、上海坐拥复旦等顶尖学府时,河南1亿人口却仅有1所211高校(郑州大学)和2所“双一流”院校。全省174所高校中,专科占比高达63%,本科教育资源严重稀缺。这种“重量轻质”的布局,使得河南考生用全国10%的粮食产量,换来不到1%的顶级名校入场券。
更令人心寒的是历史性的投入失衡。2003年郑州建设龙子湖高校区被批“土地浪费”,而同期北京昌平大学城却享受政策绿灯。农业大省的身份犹如紧箍咒,导致河南人均文化经费连续18年全国垫底。直至2021年,省政府才在压力下宣布“2025年实现省辖市本科高校全覆盖”,计划填补电子科技、航空航天等类型高校空白——而这本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配置。
展开剩余76%二、制度之恶:赤裸裸的招生歧视叁鑫策略
招生指标分配的不公,将地域歧视推向极致。以北京大学为例:北京每190名考生就有1人能进北大,而河南考生机会仅为北京的1/28。更触目惊心的是,上海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274倍。当北京家长抱怨“清北录取线太高”,河南学子却在为700分未必能进清北的现实窒息——这不是智力的差距,而是制度设计的屠杀。
这种歧视被高校的“属地扩招”不断强化。清华曾承诺缩减在京招生,却转头将北京录取人数提高45.3%;北大紧随其后扩招33.6%,理由竟是“北京生源质量好”。然而所谓“质量”,不过是用本地化招生标准掩盖的资源垄断。当部属高校财政依赖地方支持,招生便沦为利益交换的工具:上海通过“部市共建”使复旦本地招生占比高达53倍于全国平均,河南却连3%的部属高校指标都分不到。
三、腐败黑洞:招生链上的嗜血游戏
在资源匮乏的阴影下,招生腐败悄然滋生。“点招”成为权贵阶层的秘密通道:高校保留机动指标,让未达分数线的考生通过缴纳数万元“点招费”换取录取。这些指标由校领导直接掌控,地方招生办默契配合转档,最终资金流入学校“小金库”。
更荒诞的是信息黑箱。2018年河南多名考生怀疑答题卡被调包,家长要求公开试卷却遭拒,招生办以“国家绝密”为由阻挠监督。直至法院判决才被迫公开——当信息不透明成为腐败的温床,寒门学子最后一道防线就此崩塌。
四、黄土地上的血色轮回叁鑫策略
这场系统性不公正在吞噬一代人的青春:
复读生占比超40%,20余万滑档考生中多数被迫加入“高四敢死队”;
信阳考生张晓敏603分复读患斑秃,撕开了高考绞肉机的残忍本质;
县城中学普遍推行“5:30晨读-23:00熄灯”的极限压榨模式,而同期发达省份已探索素质教育多年。
农业锁链更将困境代际传递。作为五大粮食净调出省之一,河南耕地占比47.46%,直接牺牲了产业升级空间。滑县等产粮大县城镇化率仅33.09%,基层教师流失率38.5%——当种粮的双手握不住笔杆,教育公平已成奢望。
2025年4月,河南大学雁鸣校区破土动工。这座占地5000亩、可容5.3万人的新校区,承载着河南高教突围的最后希望。然而当北京考生在联合国夏令营讨论全球变暖,河南青年还在麦田背诵“粒粒皆辛苦”;当上海中学建成AI实验室,豫东教室仍在为教室铺了水泥地面而欢呼——这不是发展差距,而是文明时代的种姓制度。
这片诞生了科举的土地,如今因制度设计沦为教育公平最大的讽刺现场。张千帆等学者疾呼的“统一录取标准”、娄源功委员八次提案的悲壮、李光宇代表“按考生比例分配名额”的呐喊,都在权力惯性中石沉大海。
任何文明社会的底线,都不该让勤奋成为惩罚,让出生地决定命运。当136万河南考生再次走向考场,他们争夺的不只是一纸录取书,更是对制度性不公的悲怆控诉——
凭什么北京的300分学渣进清北,河南的700分学霸进不了985?
凭什么一个亿的人口历经70年仍不能配套相应的高校?
凭什么都是中国孩子,标榜公平公正的高考不能统一录取标准?
----- THE END------叁鑫策略
发布于:陕西省长宏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